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北京人书画研究院 > 书画栏目 > 书画论坛

奔腾豪迈激扬画幅——浅谈易洪斌国画“马作”的精神内质

时间:2015-05-14 15:57:14  来源:成功书画家网  作者:冯宜玉
分享到:
  

       成功美术馆馆藏易洪斌画作《狂飙为我从天落》
     “马”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代表也是国家富强的象征。也是出现在国画作品中较早的题材元素,从汉代“鞍马画”的兴起,到唐代国画“画马”已达到了高峰,出现了如曹霸、韩干、韦偃等画马高手。到宋元以后更是名家迭出,新意不断。而到了清末、近现代以来吸收西方绘画的方法理念,使画马之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出现了如郎世宁、任伯年等大家。徐悲鸿先生更是以泼墨融西画技法,可堪称现代写意马画法第一人。易洪斌先生正是继承历代“马”画的精神旨趣,以传统文化哲学为内质,在发扬了徐悲鸿等先生“写意马”画法的基础上,成就了他“关东三马”之一的当代国画绘马的风格和地位。

    观易洪斌先生的马作,首先带给观者的是雄健浑厚的大气和豪迈。无论是万马奔腾、嘶鸣激昂,马头攒动、铁蹄翻飞的群马,还是鬃毛飘逸、矫健如龙,昂首屹立、身披霜霁的骏骥。都绘出了马之精神、耐力、威风、雄姿。而画中这种雄强激烈的豪迈姿态,无疑张扬了当代国人热切盼望国家不断富强、国力不断提升的时代情状。其所作之马,虽笔墨方法、马之造型上与韩干、李公麟、郎世宁“谨毛得貌”的逼肖造化大有不同,但在对“马”昂扬、奔放之精神的传神写照上却又是一脉相承的。如此画马,不仅传承传统古法之精神,又除掉了今人一味形式化、符号化的弊病,实乃其苦心造诣之作也。
    究其画马笔墨方法而言,易洪斌先生多以大写意或者没骨方法构成马的造型,笔墨洋溢间重在展现物象的精神内质和象征意义。如其所作的写意“马”《风霜劲》《天啸》《天马行》,笔墨常常介于虚实之间,如此既能准确把握物象的造型构图,又为其恣意泼洒的大块笔墨发挥留有了很大空间。而没骨的笔墨又增强了马矫健之姿、雄强之貌,进一步在造型上提振了绘画的精神内涵。其画幅之中墨块、线条撞击有声,聚合、离散、避让、游走,落墨走线确如骏马奔腾,恣意妄为,可谓行笔铺墨与内心情感暗合,内心情感与物象特质暗合,实为饱含激情的创作。

    在当代诸多以“马”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画家中,易洪斌先生是独树一帜的,这与其厚重扎实的文化积淀有莫大的关系。易洪斌生于湖南汨罗,祖上多为读书人,深研于哲学、美学、史学、文艺理论的探索和著述,旁涉文学创作,先后发表了许多有关哲学、美学、文艺理论等方面的著述,还发表了小说、散文、杂文及诗词作品。因此他的作品中有着“文化”的引子作为画之内质,而这种文化内质体现在他的马作中,既有阳刚、壮美的豪迈大美,又有婉约、含蓄的浪漫情怀。
    这是一种既取阳刚又纳阴柔的审美取向,由此也可窥得易洪斌先生对传统文化中刚柔相济哲学的推崇。万马奔腾如惊雷滚滚、铁蹄铮铮似鼓声齐鸣,其刚毅、豪壮的天地至刚至大浩然正气由此可显;而以黑、红为马之主色调,又继承了湘楚文化香草美人、新月碧水的幽婉情思。两种绘画元素、两种文化涵养,一主一辅相辅相成构成了他国画马作的文化特征。
    自古以来,马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民族个性的象征。易洪斌先生创作的国画“马”,蕴以数十年的文化涵养,在续写丹青骐骥精神中,展现了画家作为时代文化精英久难挥去的精神向往和文化渴求,也在奔腾豪迈、激扬画笔中书写了十三亿国人富民强国、跻身世界民族强林的中国梦。
    画家简历:易洪斌,湖南长沙人。原任吉林日报社社长、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,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。神州书画院、中国同泽书画研究院顾问。吉林日报社北群书画院院长。中国作家协会、中华美学学会、中国书画家联谊会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。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常委、文教委员会主任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、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。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吉林省散文学会会长、吉林省专家协会副会长、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。美国传记学院国际研究委员会终身会员。 

来顶一下
近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